第207章 千里狼烟(二)
赵恒惕、刘湘都是刚刚上位的军界新星,都急于展现自己的锋芒,两人在进攻湖北这件事上谈得很投机。简单说,就是由赵恒惕从湖南向北进攻湖北,刘湘率军从西往东进攻湖北,两人对王占元进行双面夹击,瓜分他的地盘。回过头来,刘湘跟熊克武商量援湘攻鄂的事,熊克武表示赞同。湘人能战,川人也不含糊!
说干就干,两湖战争就此爆发。赵恒惕发表通电,以支持湖北自治为名,发动两湖战争,王占元匆忙迎战。在赵恒惕指挥下,湘军连战连捷,鄂军则节节败退。王占元逼得没法,不得不向派出谋士杨文恺前往保定向曹锟求援。
曹锟立即在保定召开军事会议,讨论湖北问题。曹锟就此事征询众位文臣武将,尤其是吴佩孚的意见。
王占元是直系出身,但是他因惧怕吴佩孚图谋湖北,所以他为求自保,拍脑瓜想出来一个“联陈结张”的对策,“陈”指的是陕西督军陈树藩,“张”指的就是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。王占元这样做,导致曹锟、吴佩孚非常不满,但王占元毕竟是直系,在直皖大战中出手帮助过两人,所以也不好痛下杀手。而且,湖北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,又是直系传统地盘,曹锟、吴佩孚怎能坐视湖北有失呢?
吴佩孚的意见就是“援鄂不援王”,翻译一下就是要湖北的地盘,但是不要王占元。
于是,经曹锟保荐,徐世昌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,出兵援鄂。吴佩孚让手下大将萧耀南为前敌总司令,率领一个师奔赴湖北,自己则统帅其余大军随后出征。
本来谋求自治的湖北民众,引来了赵恒惕、刘湘、吴佩孚三路大军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糜烂地方是不可能了。
吴佩孚率兵到达前线后,避而不战,采用坐山观虎的方式,坐观赵恒惕、王占元之间的决斗。吴佩孚发现,在湘军的进攻下鄂军兵败如山倒,像是潮水一般后撤,湘军则在后追击。
吴佩孚心里颇为鄙视王占元。不管怎么说王占元也是小站出身,是北洋军的元老,而北洋军一贯以勇猛善战著称,好好一支部队竟然被他带成这样!吴佩孚为王占元感到汗颜。
但是,吴佩孚又惊奇地发现,鄂军也不全是虾兵蟹将。在整个鄂军大部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,有一支鄂军却异常能战,这让他显得很另类。这支部队的主将亲临前线,指挥若定,颇有名将之风。在他指挥下,这支部队在后无援军的情况下,竟然在羊楼司一带抵挡湘军主力达八昼夜。
羊楼司湘鄂两军交战的主战场。湘军受挫之后集结重兵进行反复冲锋,鄂军占据有利地形进行还击。在两军重炮的反复轰炸下,羊楼司阵地已成一片焦土。双方不断发力,阵地反复易主达十数次之多。关键时刻,双方甚至展开白刃战。这名鄂军主将更是亲自压阵,谁敢后撤他就当场执行军法。吴佩孚通过军事望远镜,看着他连杀了数名连长、营长,可谓是血性十足。
吴佩孚久经沙场,慧眼如炬,知道这是一名难得的将领。他忙问左右此将为谁?参谋官禀告他,这人名叫孙传芳,在王占元手下当一名师长。吴佩孚将这个名字记在心中。
能进入吴佩孚的法眼,孙传芳无疑遇到了一个贵人。在一个平台垮掉的时候,作为平台中的一员,你还是有可能会得到上天的眷顾,前提是你只要足够优秀才行。
在湘、川大兵压境,而吴佩孚按兵不动的情况下,王占元知道大势已去。什么是大势?人心就是大势。王占元主鄂七年,闹得民怨沸腾。在这种情况下,谁敢逆天下人心去帮助一个众叛亲离的人呢?
王占元被迫宣布下野,之后离开湖北去天津租界居住。天津是北洋诸雄的第二故乡,他们对这座城市有特殊的感情。王占元在这里跟黎元洪、张勋、段祺瑞、载振等人做起了邻居,不久之后他们还会等来徐世昌,再之后曹锟也会姗姗而来。北洋这些人物的性情很奇妙,在位时大家厮杀不止,但是一旦宣布下野之后,立即就风平浪静。大家虽然居住在一起,但是极少有相互来往,而是关起门来过日子,各自做各自的寓公。他们并不担心因为之前的矛盾会被人痛下黑手。大家心底都有这个底线,同时也都相信对方不是那样的人。单凭这个底线,就能令国民党高官们羡慕不已。国民党高官们退位之后,还得时时刻刻提防着军统的特工,跟北洋诸雄退位后滋润的日子不能相提并论。
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。当王占元下野之后,吴佩孚立即驱动大军与赵恒惕进行对垒。吴佩孚在陆军学堂学得就是军事测绘,他深知湖北是国家的中枢所在,更是中原的屏障,如果不占据湖北则京师就危险了。
虽然王占元已经离开湖北,但是对吴佩孚来说,想要拿下湖北并不简单,因为他要击败赵恒惕与刘湘之后才能如愿。
当时,刘湘已经沿长江上游兵抵宜昌。吴佩孚要取赵恒惕必须先稳住刘湘,然后各个击破。吴佩孚先是派第八师师长王汝贤率部在公安、**一带设防,密切监视刘湘所部动向。之后,吴佩孚给刘湘发电提议罢战,以为缓兵之计。
在此情况下,吴佩孚必须火速击败赵恒惕,不让让他和刘湘联起手来对付自己。
吴佩孚收编了王占元的残部,并委任王占元旧部孙传芳为前敌总司令。孙传芳没有想到作为败军之将,居然还能得到吴佩孚的赏识,自然是感恩戴德,怎能不拼死效命?
吴佩孚与赵恒惕在湘鄂边境对阵。为了快速击溃赵恒惕,吴佩孚让海军舰队重炮进行掩护,然后命人在金口上游掘堤引水。瞬时间江水倾泻而出,如脱缰的野马一般。有四个县被淹没在洪水之中,受灾百姓达十数万人。防线被冲开十几里的大口子,湘军顿时乱成一团。吴佩孚精锐尽出,大军往湖北的南大门汀泗桥涌去。
直军一旦通过了汀泗桥,将进入湖南。赵恒惕紧急布防,双方在汀泗桥展开血战。汀泗桥几易其手,双方杀红了眼,最后进入肉搏战。湘军不是直军的对手,血战数日之后,被迫朝湖南方向撤退。
吴佩孚率军一路追杀,顺势进入湖南境内,并占领了岳州城。岳州是湖南的北大门,且临近省城长沙。岳州一失,长沙震动。赵恒惕被迫遣使求和。
在张绍曾的主持下,吴佩孚、赵恒惕在英国军舰上和谈,双方握手言和,并以汨罗江为界。赵恒惕为什么请张绍曾出马呢?一来是因为与张绍曾关系不错,而且张绍曾此时也深受曹锟器重。二来是因为张绍曾与直系将领吴佩孚、冯玉祥有姻亲关系,张绍曾的女儿嫁给了吴佩孚的儿子,张绍曾的儿子娶了冯玉祥的女儿。
吴佩孚跟赵恒惕相约罢兵,吴佩孚所部撤出湖南,赵恒惕则不再支持湖北自治。
解决了赵恒惕之后,吴佩孚火速调兵去对付刘湘。当时宜昌的守军只有两个混成旅,川军是其四倍之多。就在宜昌城最危急的时候,吴佩孚率大军而来。孙传芳担任先锋官,与川军血战数日,川军始终未能攻破宜昌城,这时候另外一员直系大将冯玉祥从陕西调兵前来助战。川军力战不支,刘湘不得不带兵退往四川。吴佩孚将宜昌的防务交给孙传芳负责。
取下湖北之后,吴佩孚手下大将萧耀南被任命为湖北督军。吴佩孚官职是两湖巡阅使,官职已经与曹锟、张作霖相当。直军里猛将甚多,为什么单让萧耀南当湖北督军呢?因为之前湖北人不是闹“鄂人治鄂”嘛,萧耀南就是湖北人。从这个方面来讲,“鄂人治鄂”的目标确实是达到了,但不是通过自治达到的,只是直系派了一个湖北人来治理而已。
击退川军后,吴佩孚乘坐渡轮从宜昌顺流而下返回武昌。在渡船上,吴佩孚看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,不禁心生感慨,赋诗言志:
彝陵风雨洞庭秋,
一叶扁舟驶上游。
东北烽烟犹未熄,
西南鼙鼓几时休。
庐山面目真难现,
巫峡波涛惯倒流。
独坐梢头思逝水,
江声咽尽古今愁。
吴佩孚一战拔湘、再战败皖、三战定鄂,成为战神一般的存在。但是他在战场上的传奇还没有结束。
当时全国只有三个巡阅使: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、直鲁豫巡阅使曹锟、两湖巡阅使吴佩孚。直系占据了两个,奉系占据一个,直系全面爆发,势头已经盖过了奉系。
